教学评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评估 > 评估动态 > 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性评估探析

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性评估探析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6-18     浏览次数:

  

  摘要  学科发展性评估具有建设性,着重客观分析学科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态势,是以提升学科发展潜力为主的内部评价活动。它超越外部主导的水平性评估的竞争性、功利性,在关注学科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科内部战略规划、发展机制,“发展”是其追求的核心目标。学科国际评估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我国大学世界一流学科评估应以国际一流学科发展水平为标杆,采取与国际接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学科发展水平和机制进行诊断,确定所评学科在国际一流学科坐标系中的位置,找出阻碍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明确学科建设方向和目标,明确学科研究的关键领域和投入重点,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关键词  世界一流学科;学科建设;水平性评估;发展性评估

  世界一流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从形式上看,世界一流学科是指在世界学科体系中量化指标排名居于前列的学科,如将在ESI全球排名居于前1‰的学科视为世界一流;从内容上看,它是指生产具有原创性知识成果,对人类知识总量增加有重大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学科。它既是当下大学学科水平的客观体现,更是一个不断发展、成长的过程,尤其像我国这样后发外生型国家,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对学科建设都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资源。2017年在国家层面出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了到2020年、2030年和21世纪中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目标,各省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推进,在高校层面更是将其视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不断加大对制约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国际重要学科排行榜中的位次不断提升。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校学科进行评价,水平性评估是必要的,它既能为国家了解高校学科发展水平、调整宏观政策和分配学科建设资源提供参考性依据,也能为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确立一个参照目标。根据各类排行榜,我国高校可以分析自己的学科在世界一流学科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理性审视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与建设路径。应该说,学科水平性评价必不可少。但对于学科发展而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找出现实中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厘清建设与发展思路,促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缩小与世界一流的差距更为重要。因此,学科的发展性评估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进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学科发展性评估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从研究资料看,我国高校学科发展性评估是从基础教育引入的一个概念。在基础教育中,发展性教学评价是198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教学评价理念,1990年代在中国兴起,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它是针对评价无法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弊端而提出的,它强调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性,重视教学的过程评价,目的在于发挥评价的改进和促进功能。它不以区分评价对象优良程度为目的,淡化评价的分等鉴定功能,是一种以过去为基础,立足现实,关注未来发展的评价方法。

  学科发展性评估在我国高教界研究不多,邹志辉认为,它是为了发展的评估、关于发展的评估和在发展中的评估;邹巅对学科发展性评价(评估)做了一个描述性界定,他认为,它是“根据学科发展各统计时间点的有关数据和情况,分析其相互联系与变动的关系,以综合反映学科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分析学科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从而客观科学地判断学科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目前的成长态势与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并提出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的一种评估方法。他将“时间”因素纳入评价的范畴,根据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关系,判断学科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发现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学科的发展与学科团队力量、经费投入、科研平台品质、发展体制机制乃至使命追求等因素密切相关,如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阿特巴赫曾指出,世界一流应该是“卓越的研究、顶尖的教授、学术的自由、规范的管理、先进的设施、充足的资金等”。其中一些因素决定了学科发展的潜力,如学术研究的前沿性、战略方向、发展态势以及学术管理体制机制等。因此,我们认为,学科发展性评估是以高校为主体,将学科发展基础、水平、趋势和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核心,以诊断问题为主,在准确把握学科水平状态的基础上,找寻和解决制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科发展潜力的一种评估方法。它包括高校自己组织的学科自评、国际评估等。

  我国以往的学科评估多以水平性评估为主。学科水平性评估包括水平评估、合格评估等,它是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高等教育第三方机构根据学科功能设定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量化计算后按得分多少确定各高校学科达到的相对水平,即学科排名。它反映被评学科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水平鉴定的功能,如各类基于学科评价的大学排行,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排名有“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全球大学排行”“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行”“美国科技信息所ESI学科排名”等。1985年以来,我国政府部门、高校和民间研究机构也推出各具特色的评估项目,具有代表性的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全球大学学术排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合格评估”等。它们虽然对高校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导向、评鉴和促进作用,但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科发展水平,不太关注建设过程。尽管这些评价选取的指标各不相同,但都是以结果为导向,可以实现学科评估的分等鉴定功能,对报考学生认识学科水平具有导向作用,为高等教育管理者选拔重点建设学科、分配学科建设资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从上述界定看,虽然水平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都是对学科发展状况进行评判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但也有根本区别。从目的上看,水平性评估具有表征性,主要是鉴定某一时间区间学科实力和水平,是给学科贴上水平高低、强弱的标签;发展性评估具有建设性,着重客观分析学科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态势,是以提升学科发展潜力为主。从功能上看,水平性评估将学科划分为不同等级,强调竞争,具有选拔淘汰的作用;发展性评估是在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以诊断制约学科发展问题为主,强调发展性和内生性,而不是分等级。从评估方法上看,发展性评估不仅采用量化评价方法,测量学科建设水平,还采用实地访谈、观察、调研等质性评价方法,全面了解学科建设过程,尤其是学科组织的活动机制。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发展性评估不仅关注学科建设的结果,更关注学科建设的过程,强调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它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静态评价,而是一种形成性动态评价。从评估主客体关系看,水平性评估是以外部评估为主,是政府主管部门或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评价,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相分离;发展性评估是内部主动评估,是高校为提高学科内涵建设的主动内在诉求,评估主体与评估客体紧密互动,凸显被评估者的主体性。如果说水平性评估是外部质量监控的他律,那么发展性评估则是内部质量改进的自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评估促使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照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明确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改革制约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认清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脉学科发展状态,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性评估的价值

  (一)学科水平性评估的局限

  确定一个学科的水平是否达到世界一流或与世界一流有多大差距,需要根据一些可比性指标对学科的学术产出进行评估。学科水平性评估主要以可量化的指标为依据,甄别出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学科或者了解当前学科水平与世界一流有多大差距,高校或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学科建设的绩效分配学术资源,集中有限资源重点支持一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保持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学术资源的使用效率。这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办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支持、重点建设。也正是由于学科水平评估结果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资助密切相关,各高校为了争取学科建设资源,不惜采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科排名的名次,有的甚至将评估指标作为学科建设的指挥棒,围绕评估指标制定学科政策,使大学成为“失去灵魂的卓越”。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虽然采取严格的“绑定参评”原则,也仅限于同一学科门类,仍然有一些高校为了争取好的排名,在不同学科门类上做文章,要么一些学科不参评,要么拆分一些非优势学科来“制造”优势学科,导致学科分裂和评估的失真。如有些综合性大学为了学科评估排名撤销教育学院,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授坦陈,过分的竞争、简单的撤并有可能会破坏大学学科发展的生态。这种过分看重排名的功利性学科结构调整,其效果往往是短期的且外在的,不仅不能反映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反而可能造成学科建设导向的错位和学科生态的失衡。就论文数和引用率而言,如果发表了巨量的学术论文,但没有重大的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没有产出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且不说是否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充其量是研究成果的阐释者和传播者,没有反映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背离了学科建设的旨趣,这样的学科也很难被国际社会认可为世界一流。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它们从来不过分追求ESI排名指标,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引用率和ESI的位次只不过是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外在显现。正如眭依凡教授指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绝非什么评估的结果,而是具有诸多世界一流水平之要素特征的,在知识创新和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诸多世界级贡献并被国际社会认可的高等教育组织。因此,各高校要冷静、客观地看待水平性评估,学科生产原创性知识的潜力和能力以及对人类知识发展的贡献才是学科建设的本质追求。此外,学科水平性评估几乎没有考虑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不仅仅是数量指标排名处于前列,还要拥有一套合乎学术逻辑的学科发展制度和文化,从根源上探究、建构世界一流学科运行的体制机制,才能使学科发展有持续的动力和源泉。由此可见,指标化、功利化的外部评估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只是对学科水平的外在表征,学科的发展最终还要靠大学构建符合学术发展逻辑的制度机制,释放和激发发展活力来实现。

  (二)学科发展性评估的作用

  对我国目前的“双一流”建设而言,应该更多考虑如何根据学科发展的逻辑,识别学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同型比较的方式,找出与自己所确立的标杆之间的差距,尤其是找出阻碍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改革制约学科发展的因素,确定学科研究的关键领域和投入重点,提高知识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如何才能识别学科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怎样才能准确地找出阻碍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外在的结果性的水平性评估是很难实现的,必须深入到学科组织内部,把国际一流的学科作为参照系,详细了解、分析其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改进的措施和发展的方向,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点我们在高校本科审核评估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审核评估是根据高校自己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考察自设目标的达成度,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没有达不达标之说,既不分等也不排名,力求淡化功利性,目的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注意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但由于它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组织的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委员会对评估报告审议后正式向社会公布,归根结底,它是外部强制的评估,于是,一些高校在找问题环节就避重就轻,不能以“发展”为指向找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但很多高校在正式审核评估之前组织的预评估,纯粹是以发现问题为指向的,以改进为目的,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因此我们认为,只有高校自发地从自身发展出发,以找出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并积极寻求办法加以改进,这样的评估才能切实地促进高校或学科的发展。

  也就是说,真正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对其进行发展性评估。它是被评者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诉求,由于没有功利主义的羁绊,评价者可以站在一个超然的角度找寻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真问题,深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坦诚地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被评者厘清思路、变革机制、提高学科质量自我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国际的经验也表明,世界一流学科无不处于评估之中,尤其是以学科发展为指向的国际评估。因此,我国世界一流学科评估应超越传统的问责逻辑,其评估的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由被动的外在评估机制转向主动的内在评估机制,使发展性评估成为高校学科内在的成长需要和主体自觉,提升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评估才是真正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才能做到知彼知己,提高我国高校学科的国际竞争力。

  三、世界一流学科发展性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国际评估

  (一)学科国际评估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置于国际性的宽阔视野之下,学科国际评估乃是一种重要举措。所谓国际评估,是由高校自主发起和组织,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发展目标,聘请国际高水平评估机构和相近专业著名专家,采取与国际接轨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本校学科发展水平和机制进行诊断、评判和改进的活动。它是大学自己组织的学科评估活动,通过对本校学科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找出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的方法与策略,是一种学科建设质量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属于典型的发展性评估。2002年清华大学物理学学科首先开展学科国际评估,这次评估直接推动了物理学系一系列学术制度的改革,如教授会的建立、教师的分型管理和准长聘制度等。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展学科国际评估。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等学科已经进行了第二轮国际评估,他们认为,通过学科国际评估,既对学科发展作了全面的回顾、总结,也从国际同行专家处获得了对学科国际地位、存在问题的判断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目前,国际评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促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方法。

  学科国际评估由大学自主发起,超越了政府主导评估模式的竞争性和功利性,在关注学科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科内部战略规划、发展机制和发展能力,“发展”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它使用国际可比的指标体系,衡量大学学科的学术表现和学术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国际评估的作用,从国内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国际评估的经验看,需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一是以世界一流作为衡量标准,我们所说的一流,并非中国的一流,而是世界认同的一流,我国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必须置于国际视野之下,以世界一流标准衡量学科水平。为了提高可比性,应选择与自身规模、类型、学科结构相近,学科水平具有可比性的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标杆进行比较,找出与它们的差距。二是以同型比较的方式评价,从学科分类看,各个国家学科划分标准不同,有些学科内容差异较大,我国将学科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111个一级学科,英国2002年将学科划分为20个学科群、159个学科,美国2000年版学科分为38个学科群、362个学科;美国ESI基本科学指标体系2001年将学科分为22个,“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11年将学科分为30个,《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最佳大学排名2014年将学科分为22个。在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同型评价时,为了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到中西学科分类的差异性,合理选择参与评价的教学和研究机构,如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国际评估包括历史系、文博系、历史地理研究所。三是采用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化的专家同行评议的方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应学科的发展指标进行比较,明晰自己在国际同类学科坐标系中的位置、差距、未来5~10年期望达到什么位置以及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位置,重点分析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水平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学科发展战略、政策和改进措施。

  (二)学科国际评估指标体系的选择与设计

  世界一流学科评估如何才能真实反映学科水平、展现学科发展潜力,能够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最根本的是评估指标的设计与选择。我们认为,评估指标设计不仅要根据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和特征,选择标识性强的核心指标,还需要体现国际可比性、共通性,能够为国际广泛认可。目前,评估学科水平的指标体系较多,不同的评估取向评价指标也不相同。有的认为学科水平主要体现在研究水平上,学科评估的对象为科学研究,如ESI基本科学指标体系主要评估科研,它将总被引数作为主要指标对学科进行排名,只要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就被认为是世界一流学科,虽然它是典型结果导向的,不关注建设过程,不能对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出评价,但这种评价标准直观、明了,操作简便,尤其对衡量基础学科发展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受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广泛采用;再如英国高等教育机构评估的科研卓越框架,它将评价指标分为研究成果(原创性、重要性和严密性,是否达到国际研究质量标准)、影响(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环境(研究队伍及其发展、设施设备、对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支持等对研究的可持续性贡献),所占权重分别为65%、20%和15%,科研卓越框架评估指标较为综合,既包括科研成果及其影响,也包括支撑科研的软硬件环境,尤其还包括管理制度安排等,体现研究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上述两个评价指标均以科研为导向,忽略了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于是,就有学者提出,学科水平主要应由学术声誉、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国际化程度、研究实力等方面来表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指标设计上,既要坚持国际标准,也要适度考虑本国实际,不仅要考虑教师、学生、科研、国际化程度,而且在学科发展资源、学科发展环境、学科发展规划与战略等方面也应该加以综合考量。也就是说,既要评估学科发展水平,也要评估学科发展潜能,更不能忽略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对学科发展性评估来说,学科发展潜能更能够预示世界一流学科未来的发展态势,应予以重点关注。如上海音乐学院在“2017国际院校长论坛”上正式发布“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体系,将“学科基础”“人才培养”“艺术科创”“文化产出力与社会服务”“学科特色与声誉”等反映学科发展水平与根本推动力的因素作为核心指标,以期对该学科发展水平、建设绩效、发展机制等方面实施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套指标体系将学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整体功能。运用这些指标为学科进行全面“体检”,不仅在水平上找出与世界一流学科的差距,也在发展机制上找出阻碍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激励被评价者发现关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谋求更大的发展。

  (三)学科国际评估的实施

  学科发展的阶段、水平和评估目的不同,学科国际评估的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从国内几所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国际评估看,在评估标准设计上,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学科评估标准,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定要坚持国际评估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自身的学科发展状况,国际评估也才有意义;在评估内容上,有的重科研水平的评估,如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国际评估;在我国大学,为了避免重科研轻教学,一般都强调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评估内容较为全面,采取既包括科研,也包括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估模式,如复旦大学,也有的虽然采取综合评估模式,适度突出科研的比重,如浙江大学。除此之外,各校学科国际评估都对学科发展机制进行评估,如浙江大学在学科整体发展层面,重点考察学科发展规划、资金管理、运行机制、队伍建设、条件支撑等;再如复旦大学对学科发展规划的评估也是重要方面,借助专家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科制定更加合理、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在评估方式上,它们均实行国际专家现场评估,主要是听取学科发展情况的报告、参观实验室、召开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座谈会以及与院系领导会谈等,全面、深入考察学科发展状况。最后经专家组讨论提交正式评估报告,对学科发展给出客观评价,并结合国际同类学科发展动态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从国际上看,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经验值得借鉴,该校创建于1477年,是瑞典乃至北欧最古老的大学,它因8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闻名世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国际评估旨在追求卓越的学术品质,保持其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运用国际标准,主要对科研进行评估。该校的院系国际评估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主要部分和辅助部分,前者属于同行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其成员由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学者组成,他们对被评估院系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其科研条件、科研活动和科研成就,对学校科研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全面的评估;后者是委托荷兰莱顿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采用量化评价的方法对被评学科过去5年学术成果(数量和他引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然后将计量结果与国际同类学科或领域进行比较,测度其在国际同行中的地位。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分析由两个评估专家组各自独立工作,最后综合两种方法来获得一个相对客观的质量评级。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国际评估看,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学科发展的水平和机制两项评估有机结合。

  与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相比较,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学科国际评估更具有科学性,它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既以数量指标衡量学科地位,又能知悉这样的地位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获得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哪些因素制约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加以改进等问题,从理念到方法均体现发展性评估的本质要求,较好地发挥了国际评估对学科发展的诊断、改进作用,值得我国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认真借鉴。

  四、结语

  学科发展性评估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本研究主要是在理念层面上对其进行初步的思考,虽然以学科国际评估为例在操作层面上进行了一些探讨,但也仅仅是框架性的,在操作层面还需要开发科学的评估方案、设计详细的评估程序。随着在实践探索中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科发展性评估方法、技术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我国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也将会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强调发展性评估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价值,并不意味着是对水平性评估的否定,它是政府、社会监控高校学科建设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可或缺,必不可少。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学科评估的不同目的选择性质、功能不同的评估,恰当地发挥它们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 2019年第6期 作者:袁广林)

版权所有:摩洛哥vs克罗地亚实时比分 教学发展中心 网站管理员: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绿道软件

联系电话:029-87080179 中心地址:北校新图书馆一层南侧

[ 网站管理 ]   您好,您是第位访客